生态环境治理迎来“智能+”时代

中化新网
2019-06-12
阅读次数:458
阅读字体 【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礼表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国家行动下,环境监管向精细化、主动预防、科学决策转变,迫切需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滕建礼介绍说,各地有不少生态环境部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实行精细管理、精准治污。如全国不少省份和地区建立了旨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细化的生态云平台,在京津冀、汾渭平原运用的热点网格监测、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治理大气污染,还有许多智慧监管、测管治平台、移动执法系统等。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公司进入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得到应用,产生了积极成效。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子江认为,互联网+成为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环保产业打开边界,更多地融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生态环境信息化进入基于即时、全量、全网数据的“智能+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时代。

  杨子江提出,要打造构建“生态环境最强大脑”,构建高精度三维感知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物联网,横纵贯通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高速、可视、智能的生态环境业务专网,支撑应用快速开发、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交互、大数据应用的统一云平台,覆盖全国、数据唯一可靠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的生态环境“大系统”,动态反映生态环境现实、模拟预测趋势的“虚拟空间圈”,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生态环境服务“一扇门”等。

  

156023866064005641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侯立安认为,在人口密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长江经济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互联网+环保环境检测体系,完善协调机制。

  侯立安表示,应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地理、地质环境建立城市环保大数据,将区域内的综合环境信息进行提成和分析,实现环境要素、大区域、宏观综合分析,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分析;通过建立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区域内环境准入管控、总量指标管控、地图可视化等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建立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环境数据中心,在监测、监察、应急、生态保护等各方面,都要与时空大数据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环境大数据,助推长江经济带水环境质量改善。

  “要构建一体化水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终端的联动模式,构建一体化水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长江流域水安全事故的快速、精准处理。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智能传感等技术,开发水系统全过程监控机器人,重点研发谁监控无人机、样品采集机器人、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监控装备,实现污染排查、水问题快速识别和水质预警预报等,提高水安全监控能力。”侯立安说。

  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李瑞农表示,此次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国环境报社合作成立环境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将推动互联网与环境领域的深度结合,借助“互联网+”,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智慧环境建设,加强前沿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班健介绍,现在专委会涵盖平台类,IT类,环保,从事环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等成员,包括百度云、平安智慧、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中节能天融、聚光科技等74家企业。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