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国内财经早间看点

华讯活性炭网综合
2020-06-15
阅读次数:541
阅读字体 【

  1、稳增长政策发力 经济运行暖意渐浓

  一揽子先行指标快速回升 工业投资消费复苏料提速

  从用电量到挖掘机销量,从货运量到快递业务量,从货币供应量到商务活动指数……近日密集发布的一系列先行指标快速回升,释放出更多积极信号,业内普遍预计,供需两端加速回暖,工业、投资、消费复苏有望提速。稳增长政策正在发力,经济运行暖意渐浓。

  5月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629.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9%,年内首次实现单月同比正增长;湖南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39.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4月加快1.5个百分点……各地陆续公布的用电量数据显示,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各地用电量跑出加速度,广东、江西、安徽、重庆、甘肃、湖南等地同比增速均超过8%。

  其他经济“风向标”也在密集释放积极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制造业PMI处于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9%,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达到57.9%,企业对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信心正在增强。

  此外,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5月各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31744台,同比增长68%,远超行业预期;央行数据显示,5月我国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保持高位,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速为2018年5月以来最高;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5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73.8亿件,同比增长41%,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货运指数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以物流行业为例,满帮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徐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5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4.8%,较4月回升1.2个百分点。满帮平台大数据显示,5月公路货运订单同比增长8%。随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复苏,交通运输行业加速恢复。从平台数据来看,目前各项主要指标均已恢复到略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从货车销量看,涨势也十分可观,1月至5月,中重卡行业预计总量69.6万辆,同比增长13%。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胜师告诉记者,“部分车型市场需求释放,部分地区准入车型政策调整也带来用户换车潮。此外,工程类车辆需求激增,尤其是在自卸、搅拌、砂石料运输市场。”

  在专家看来,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积累更有利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多的先行指标预示经济触底回升、持续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5月中观和微观经济数据捷报频传,除了用电数据明显向好、挖掘机械产品销售大增之外,日前公布的出口数据也显著好于预期,这不仅说明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也预示着5月宏观数据可能超预期。”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系列先行指标的快速回升,显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步伐明显加速,宏观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并趋于好转,供给和需求两端都逐步释放出更多的有利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还表示,我国有巨大的市场内需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箱,下一步稳增长政策正在发力,助力下半年经济更快企稳回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回补等政策措施,稳妥有效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动经济活动复苏向好。

  刘向东还指出,在经济持续升温同时,促生产扩内需举措将持续,包括对服务业的投资活动,交通物流、工程建设等都会有所扩张,宏观政策工具箱中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会适当调整并逐步落地见效。预计下半年各项经济指标还将继续回升,并逐步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事实上,近段时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扩内需持续加力。投资方面,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消费方面,围绕零售餐饮、新型消费、大宗消费等多个领域,密集推出系列支持举措;进出口方面,一方面帮助企业出口转内销,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强金融支持等,降低外贸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促进外贸平稳向好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创新推出多种直达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为实体企业、中小微企业持续输血;财政政策方面,力度空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加速落地,两个一万亿元“一竿子”直达基层的同时,超2.5万亿元减税降费也将为企业纾困发展提供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6月11日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无论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还是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无论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还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都敲定一系列具体的时间表、任务书。专家认为,稳增长工具箱正加速开启。

  “目前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基层、地方和民生的进程正在加速。基建项目储备与资金供给充足,财政资金拨款到位提速,有助于推动基建需求。低风险地区和境外旅游的开放也有助于激发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复苏。诸多迹象表明,在疫情向好和一揽子政策利好释放之下,下半年经济将继续升温,稳中向好。”林致远说。

  在高瑞东看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做精做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力落实“六稳”“六保”,加快落地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更大力度金融支持举措,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家投资的信心,中国经济有望加速企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2、银行理财现浮亏 净值波动属正常

  近日,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事件持续发酵。一些银行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近一个月出现了年化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专家认为,近期债券价格下行明显,导致部分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系理财产品波动较大,出现浮亏的根本原因在于打破“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产品是不少投资者偏好的一种投资方式。与股票、期货等中高风险投资方式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具有低风险的特点,适合一些稳健型投资者。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曾一度“保本保收益”,甚至被贴上了“稳赚不赔”的标签。

  然而,近日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事件持续发酵。一些银行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近一个月出现了年化收益率为负的情况。对此,不少投资者表示,作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稳健型选手”为何还会出现浮亏?这是否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安全?

  银行理财大多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出现亏损的情况少,即使出现亏损,也多发生在风险等级较高的产品上。

  但近两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速度加快,产品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净值型产品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波动。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较为罕见出现浮亏,主要是受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一轮“踩踏式”下跌,债券价格下行明显,部分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系理财产品波动较大,出现了浮亏。部分公募基金的固收类产品,如债券型基金,也出现了回撤。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普益标准副总经理陈新春表示,“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只要不是出现亏损就赎回,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会带来实际的负收益”。

  也就是说,正如股票价格涨涨跌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不过,为何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会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对此,董希淼表示,其原因在于:一是银行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上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较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也刚性兑付。

  投资者关心的是,这样浮亏的情况未来会出现吗?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表示,很可能再出现,而且投资者也应做好心理准备。

  出现浮亏的根本原因在于打破“刚性兑付”。2018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公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一资管业务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表示:“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在投资过程中,产品的收益会受到投资标的走势、银行资产管理投资策略等因素影响。”

  具体到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上面,浮亏的情况也可能再出现。“投资者应全面理性地看待近期银行系理财产品浮亏现象。”在董希淼看来,下半年,债市走势仍然不容乐观,对债权型理财产品要保持谨慎态度。更重要的是,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理财子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将会上升,理财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可能会更多,幅度可能会更大。

  投资者应该摒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定安全”的认知,树立投资风险意识。

  对投资者来说,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殷燕敏表示,投资者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未来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标的、风险等级、是否保本等,也需要关注金融机构管理该类产品的历史业绩来选择管理能力较好的机构。

  与此同时,董希淼表示,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的理财产品,并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理财产品的买卖双方都要做到位,不仅是投资者要做到“买者自负”,金融机构也要做到“卖者尽责”。“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董希淼说。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特点逐渐淡化,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都要在资管市场通过业绩去竞争客户了。除此以外,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金融机构必须要做的事情。

  “要做好投资者教育,理财经理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产生共情,体会其内心的需求和困惑。”陈新春表示,打破刚性兑付是政策要求、必然趋势。金融机构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在做好风险提示的前提下,要让客户理解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摆脱了银行“赚差价”,银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而客户有机会分享更多产品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长期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波动,让客户在长期能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

  3、 “直达资金”要尽快惠企利民

  当前,基层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任务尤为突出,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急需“输血”。而受疫情影响,市县一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缺口较大。中央明确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资金下达“提速”,如何用好管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十分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必须以更大宏观政策力度应对冲击。中央已经明确了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规模等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近日,中央加紧部署落实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资金尽快见到实效,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当前,基层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任务尤为突出,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急需“输血”。受疫情影响,市县一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缺口较大。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刻不容缓,对市县资金支持必须特殊时期有特殊举措。中央明确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可谓雪中送炭的创新之举。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避免了资金层层审批、下达耗时,有利于迅速发挥资金效益、迅速惠企利民。

  资金下达“提速”,如何用好管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十分关键。各地必须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要全力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也对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要求,省级政府要当好“过路财神”,同时不做“甩手掌柜”,在加强资金监管的同时,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弥补基层财力缺口,以确保中央确定的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这就意味着,虽然资金直达基层,但省级政府不能甩手不管,而是要对基层资金使用加强管理、监督。同时,除了不能截留挪用中央直达资金,还要防止“挤出”效应,不能因为中央财政给基层下达了资金,减少省级应该承担的财力。

  对于市县政府而言,在接到直达资金后,要严格落实相关资金管理规定,合理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科学安排资金使用,保障好重点支出需求,管好用好、花出成效。要按照要求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关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要及时全面公布,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资金从分配、下达到使用等各个环节,涉及面广,需要中央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强化管理。比如,财政部要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审计部门要开展专项审计。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问责力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4、前5月“疆电外送”增长47%

  记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今年1月份至5月份,新疆电网实现外送电量353.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其中,清洁能源电量94亿千瓦时,约占外送电量的26.5%。

  据介绍,2019年,1条±1100千伏新疆准东—安徽皖南特高压工程投运,使“疆电外送”额定输电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今年1月份至5月份,该工程外送电量140亿千瓦时,占外送电量的39.6%,是“疆电外送”电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疆电外送”电量的持续增长得益于“电力援疆”政策的实施,目前新疆电能已经输送至19个省份。今年,“电力援疆”合同规模229亿千瓦时,较去年增长33亿千瓦时。

  5、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召开

  6月13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助力小微经济 提升发展质效”主题,来自国家部委、银行、智库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期间小微企业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以及做好小微金融服务等话题进行交流和研讨,探索疫情冲击下助推小微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和重要举措。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联合发布了《中国小微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与会专家认为,探讨疫情冲击下小微经济的发展路径,聚焦促进小微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加大“六稳”和“六保”的工作力度,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发力,给予小微企业全方位支持。尽管当前小微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主要困难不是根本性的,要增强信心,加强预期引导,共克时艰。

  从金融领域看,需要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营造“企业活、金融活”的良性循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落实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的要求,已累计为2万余户小微企业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效果明显。“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已经联合研制并连续发布了5年多,成为观察中国小微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从5月份的指数看,小微企业的信心指数开始恢复性上升。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经济日报社编委兼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等出席了论坛。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