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内财经早间看点

华讯活性炭网综合
2020-09-22
阅读次数:731
阅读字体 【

  1、二季度投资增长增幅较一季度提高20.9% 多地释放“稳投资”信号

  今年以来,疫情虽对投资造成一定影响,但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从“金九银十”的投资情况来看,各地也在积极布局抢抓投资机遇,督促相关建设项目落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投资增长4.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9个百分点。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继续保持回升态势,1月份至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3%,降幅比1月份至7月份、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收窄1.3、2.8和15.8个百分点。

  多地释放“稳投资”信号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疫情影响上半年基建和房地产开工,7月份、8月份多地又发生洪涝灾害,再次拖累基建、房地产项目等施工进度。总体而言,投资落地进度相对较慢。因此,9月份、10月份,随着以上不利因素的逐步消除,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落地将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进一步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以来,多个城市发布相关信息,释放稳投资“信号”。

  9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区社会领域投资项目储备管理视频培训会议,就如何谋划好全区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2021年项目申报和“十四五”时期项目储备工作,深入解读中央投资政策,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部署下一步工作。9月4日,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集中开工新型城镇化项目329个,总投资1084亿元。9月8日,在“2020年厦洽会央地合作项目”签约活动上,一批央企好项目大项目成功落户厦门,13个签约项目,总投资约654亿元,涉及11家央企集团。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央已经明确大力发展基建项目,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各区域均衡发展,并运用新兴技术、新基建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经济战略。所以,在项目的主动选择方面,各地对新基建和新兴产业支持项目会有所侧重。

  唐川表示,今年“失去的一季度”虽然给整体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凭借后续的平稳复工,全国范围内各生产部门在现阶段已几乎摆脱了疫情的困扰,故而,“金九银十”甚至是到最后两个月,投资的力度势必都会持续下去。

  那么,随着各地投资加速,哪些领域或迎密集开工期?叶银丹表示,第一,“两新一重”、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领域投资明显提速,在拉动投资中发挥主力作用。第二,“新基建”相关领域投资持续扩大。第三,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补短板领域投资力度较往年有所加大。

  多举措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今年以来,各地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从1月份至8月份数据看,民间投资降幅明显收窄,释放积极信号。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至8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8%,降幅比1-7月份收窄2.9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7.3%,增速比1-7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民间投资降幅分别收窄2.1和0.5个百分点。

  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日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各项政策措施,在机制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创新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根据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平台已签约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共1684个,占全部已签约项目的43%;其中,民营企业单独中标项目835个,联合体中标项目中民营企业控股项目849个。今年1-8月份,各地新增已签约项目171个,其中民间投资项目32个。

  唐川表示,重新大范围启用PPP模式或许是当前较为合理的技术策略。因为PPP模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全面、高效地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并且合理的模式之下也不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且更为重要的是,借由PPP模式可以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各地,让地方获取更多的学习模板,全方位地认识当今的市场和前沿的商业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各地区的全面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进而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叶银丹表示,未来,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短期来看,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等各项企业支持政策,缓解疫情影响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等迫切问题。同时,继续做好疫情防控,保持宏观经济稳步复苏趋势,提高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第二,中长期来看,要持续扩大民营企业投资的准入领域,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快改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民间投资成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无论是政府方还是社会投资方,在当前这个历史机遇期,都需要充分参与投资和投资的支持工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具有独创性的‘最优解’,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唐川表示。

  2、LPR连续“按兵不动” 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

  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均与上月持平。

  “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LPR报价已连续5个月保持不动,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已进入较快修复过程,以降息降准为代表的总量调控不再加码,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随着经济逐渐企稳回升,市场利率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为维护市场预期稳定,继续对实体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并防范资金空转套利或过量进入房地产市场等领域,本期LPR保持不动符合预期。

  最近一段时间,在压降结构性存款、配合政府债券发行、季末考核时点来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有所上升,连续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高于1年期MLF利率,银行间市场长期资金偏紧。9月15日,央行开展6000亿元MLF,提前对冲17日到期的2000亿元MLF,实现超额续做。温彬认为,本次续做MLF的价格并未调降,预示了本期LPR报价下调可能性降低。同时,MLF的超额续做也说明央行倾向于通过MLF操作阶段性向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缓解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偏紧的压力。此外,央行于9月18日重启14天逆回购,体现了季末时点到来,对银行短期流动性的呵护。

  9月份LPR报价未做下调,但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趋势将会延续。王青表示,上半年以MLF招标利率为代表的政策利率大幅下调,进而带动LPR报价同等幅度下行,企业贷款利率得以持续下行。下半年,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则主要由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驱动,即企业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加点”部分会有明显压缩。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其中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基本符合全年1.5万亿元的序时进度。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包括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下行在内的金融让利强度不会削弱。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聚焦精准导向,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方式,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由于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仍在推进中,其中通过降低利率实现的让利幅度要达到9300亿元,扣除前7个月已经实现的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后5个月还要继续通过降低利率减负4600亿元,因而本月LPR虽然保持不变,但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将保持下行趋势。”温彬说。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LPR未来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趋势、通货膨胀形势及贷款市场供求等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降幅,体现了LPR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3、七大上市险企前8月保费逼近2万亿元 年内股价最高涨幅达52.67%

  截至9月21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众安在线等7家上市险企均已披露今年前8个月的保费数据,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99万亿元,同比增长5.95%。总体来看,疫情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正在消退,行业在加速复苏。

  在股价方面,今年年初以来至9月21日,上市险企的股价走势出现分化,7家上市险企的股价平均涨幅9.3%。具体来看,众安在线、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的股价年内涨幅分别为52.67%、35.17%、34.16%、-2.63%、-6.29%、-10.14%、-37.58%(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计算的是A股涨幅;中国太平和众安在线计算的是港股涨幅)。

  从保险业未来的保费增长点来看,慧择副总裁宋号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过后,消费者对于长远的健康风险意识会逐渐提高,健康险市场将会迎来一波需求爆发,继续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非标体重疾险和更多细分领域重疾险的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前8个月7家险企保费收入1.99万亿元

  从《证券日报》记者统计的情况来看,7家上市险企前8个月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99万亿元,同比增长5.95%。其中,8月份7家上市险企实现保费收入1871亿元,环比增长4.59%。

  在寿险业务方面,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中国人寿、新华保险2家险企前8个月的保费收入增速仍相对较快。其中,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928亿元,同比增长11.19%;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166亿元,同比增长28%。同期,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440亿元、1666亿元、1058亿元、77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1.74%、1.46%、-5.38%。

  寿险业务今年四季度及明年的保费收入能否保持此前的增长势头?宋号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监管部门对长期医疗险具体监管政策的落地,下半年各家险企的长期医疗险会陆续推出,将会引起较大市场关注。另外,临近年底,对新老重疾定义的切换,也会为保险市场带来一波热度。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除,业内人士预计,险企的寿险业务大多将通过储蓄型产品获取客源,2021年有望实现“开门红”,开启下一轮增长周期。

  中银证券分析师兰晓飞预计,2021年上市险企的寿险业务“开门红”增速有望超预期。其中,中国人寿延续2020年政策,率先启动“开门红”,已发布主打年金产品“鑫耀东方”,预计将于今年10月20日开售。中国平安持续推动业务转型以达成2020年预定目标,预计将取消原先对短期储蓄险的限额销售,较往年提前启动“开门红”。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当前注重大规模增员和开展产品报备工作,通过获客型产品进行业务储备,新华保险或将于今年12月初正式启动2021年“开门红”。

  车险综改或拖累财险短期增速

  对比来看,上市险企前8个月的财险业务均实现了正增长,增长势头好于寿险。具体来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太平财险、众安在线等5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分别为3076亿元、1928亿元、1009亿元、188亿元、96亿元,同比依次增长3.88%、11.4%、13.92%、7.72%、11.39%,均取得正增长。

  车险业务一直是财险行业业务占比最高的险种,对财险行业四季度及明年的保费增速影响最为明显。随着9月19日《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正式施行,财险行业保费或受车险短期拖累,增速出现放缓。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孙建平认为,车险综合改革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相关措施针对性强,充分考虑了消费者使用汽车时面临的风险和痛点,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车险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行业肯定会有一段时间的阵痛期,短期内行业车险保费增速可能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综合成本率可能会超过100%,但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车险的最佳选择,只有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车险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车险才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本次车险综合改革,通过健全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将系统解决“低赔高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等车险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从市场角度来看,鼓励线上直接渠道发展,让消费者购买车险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规范中介渠道经营,中介费用更透明,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客户认同感也会显著增强,利好行业。

  兰晓飞也认为,继7月份出现负增长后,8月份又恢复正增长态势,车险保费增速略有回升,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有望推动产险继续增长。但考虑到年内监管层将加速推出商业车险综合改革,对车均保费将产生负面影响,车险业务保费规模和承保盈利短期将面临双重压力。非车险部分,从2020年8月份保险行业财险险种占比中可以看到,保证保险规模继续大幅压缩,农险及责任险、意外险等非车险领域逐步占据主导,且保持较好增长,在疫情蔓延下政策性险种韧性较强。未来随着监管层对非车险领域政策的推动,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非车险延迟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有望持续保持强增长动能。

  4、央行发布新规 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成本将大幅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银发〔2016〕314号文印发)基础上,结合新需求、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增补相关条款后发布的。值得注意的是,《办法》已经升格为部门规章。

  新规中有哪些变化与金融消费者息息相关?升格后的《办法》又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怎样的作用?

  文件效力层级提升

  众所周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由于其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呼吁应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涉及金融的内容。

  这也正是此次《办法》升格的背景之一。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内容在金融领域应当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原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提升《办法》的法律效力层级将更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原有的《办法》已经实施3年多,金融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在原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出台部门规章,及时调整监管手段和策略。

  “监管部门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视。”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面临新风险,比如“e租宝”等打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幌子,侵犯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集聚。因此,近年来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建议升格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

  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此次发布的《办法》解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较低的问题。

  对于实践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央行在《办法》中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办法》规定,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对营销宣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银行、支付机构实际承担的义务不得低于在营销宣传活动中通过广告、资料或者说明等形式对金融消费者承诺的标准。

  黄大智表示,这意味着隐瞒、误导、夸大收益、承诺保本、用监管部门备案做背书等宣传行为将一律不允许。这部分内容与2019年12月份央行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中对金融营销行为作出的规范一致。可以说,浮夸的金融产品营销文案将越来越少,金融从业人员都要为自己发出的每一条营销信息负责。

  对于“存单变保单”等误导消费者或搭售产品的行为,《办法》也有明确的针对性条款: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尊重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意愿,不得擅自代理金融消费者办理业务,不得擅自修改金融消费者的业务指令,不得强制搭售其他产品或服务。

  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办法》也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说人话”,让金融消费者听得懂、能理解。《办法》强调,银行、支付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信息披露时,应当使用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对利率、费用、收益及风险等与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应当根据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复杂程度及风险等级,对其中关键的专业术语作出解释说明,并以适当方式供金融消费者确认其已接收完整信息。

  同时,银行、支付机构向金融消费者说明重要内容和披露风险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留存相关资料,自业务关系终止之日起留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

  对于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办法》更是设置了专门章节予以规范。《办法》明确,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消费者金融信息,不得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消费者金融信息,不得变相强制收集消费者金融信息;银行、支付机构收集消费者金融信息用于营销、用户体验改进或者市场调查的,应当以适当方式供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同意。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办法》在延续原有金融信息保护专章的基础上,以实现保护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为目的,从信息收集、披露和告知、使用、管理、存储与保密等方面作了优化,如明确银行、支付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消费者金融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等。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专家表示,新出台的《办法》有诸多提升和进步,也更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也还有更多内容亟待提升,比如监管部门的监管协同等。

  专家认为,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也需要帮助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最近几年,金融监管部门每年都会举行“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其目的就是提升城乡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让金融消费者知晓自己不仅依法享有财产安全权、依法求偿权,还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等,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

  在今年的“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上,银保监会消保局、央行消保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金融消费者也需要提升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坚持四个“正规”——正规持牌机构、正规销售渠道、正规从业人员和正规投诉渠道。

  此次《办法》中明确,金融消费者与银行、支付机构发生金融消费争议的,鼓励金融消费者先向银行、支付机构投诉,鼓励当事人平等协商,自行和解。同时,也公布了第三方解决渠道——央行分支机构设立投诉转办服务渠道。金融消费者可以通过银行、支付机构住所地、合同签订地或者经营行为发生地央行分支机构投诉。

  5、蔬菜供应有保障 价格可望季节性下行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17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69元/公斤,比上一日下降1.1%。今年第37周(9月7日至9月13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4.82元,环比下跌2.2%。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全国蔬菜价格为何总体下跌?

  “9月份,全国蔬菜价格转入季节性下行阶段。”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孔繁涛说。以9月7日至9月13日为例,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有17种价格下跌。其中,油菜环比下跌10.5%,黄瓜、生菜、西葫芦、大白菜和菠菜环比分别下跌7.8%、7.6%、6.7%、6.3%和5.6%。

  近期蔬菜价格显著回落,也与之前的上涨有一定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蔬菜价格创近10年最高纪录。3月份以后,蔬菜价格季节性回落。通常来说,6月份是全年菜价最低点,七八月份“夏淡”时菜价开始进入上行区间。今年蔬菜生产“夏淡”期略有提前。6月份,受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4.03元,环比上涨3.3%;7月份,全国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4.28元,环比上涨6.2%。8月份,蔬菜价格继续上涨。受监测的28种蔬菜,8月份全国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4.62元,环比上涨7.9%,同比上涨11.9%。

  张晶认为,8月份菜价持续上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蔬菜生产进入换茬期,部分品种上市量有所减少,且处于上市初期的品种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受洪灾影响,南方部分产区蔬菜生产流通完全恢复还需一定时间;三是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全国复工复产,消费趋旺。

  “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在第37周均价虽然环比下跌2.2%,但同比仍然高22%。”张晶认为,今年菜价总体高于去年,一是春季疫情影响了蔬菜播种、育苗及定植,冷凉地区蔬菜种植面积总体同比略减;二是6月份以来,南方暴雨范围广、雨量大,过程极端性强,多地降雨量破历史纪录,农作物受灾严重,6月下旬北方夏菜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多地发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均对夏季露地蔬菜生产供应产生了阶段性不利影响。

  据中国蔬菜协会监测,8月份全国蔬菜主产区重点监测点播种面积同比小幅增加。随着汛期结束,9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水热条件总体有利于蔬菜增产,且受灾地区蔬菜生产逐步恢复,各地补种的速生叶菜也将开始大量上市。

  张晶预计,随着全国大中小学开学、企业复工复产,团体消费旺盛,加上中秋、国庆双节拉动影响,菜价下行空间虽然有限,但后期将逐步回落至常年同期水平。他预计,后期菜价将进入季节性下行区间。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