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内财经早间看点

华讯活性炭网综合
2021-04-22
阅读次数:355
阅读字体 【

  1、制造业企业今年已获8个减税红包 给创新吃下"定心丸"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而今年国家出台的一揽子减税措施正重点面向制造业,特别是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

  “针对制造业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和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契合,可以说是助力制造业走出瓶颈的及时雨。”安永大中华区税务服务主管合伙人陈翰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制造业回流和低成本竞争;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但由于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迅速恢复,使中国有实力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制造业获一揽子减税支持

  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政府出台的涉及制造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8项,包括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核算清缴改革、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支持民用航空维修用航空器材进口税收政策、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等。此外,将企业新购入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下的设备、器具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将民用航空发动机、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也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涉及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予以退还、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具体来看,从1月1日开始,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并且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清缴实行改革,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方式。从2021年开始,企业可以选择到次年汇算清缴时一次性扣除上年度费用,也可以选择在当年10月份扣除上半年费用,在预缴时可以少缴一些企业所得税,提前享受减税红利。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对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极大地鼓励了制造业企业率先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推动企业不断增加自主研发比例,突破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陈翰麟表示,针对制造业的最新优惠政策均与创新相关,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等。一直以来,创新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这是因为创新能力与GDP、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息息相关,创新能力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其整体竞争力排名、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在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研发费用支出占GDP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尤其在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时,该指标体现的上升态势非常明显,说明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对鼓励研发投入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按照这个发展曲线预期,今年出台的这些政策也必然对鼓励加大研发投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陈翰麟说。

  增加先进制造业企业现金流

  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也是减税“大招”。此前,我国仅允许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四大类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从今年4月1日起,将运输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范围。这意味着这项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了9大类先进制造业。

  地处南充市嘉陵区的四川能投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化学纤维、化工原料及产品。自2018年9月份成立以来,公司依托国外专利技术和原材料价格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四川省化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财务总监彭颗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先进技术设备投入,特别是2019年投运年产100万吨PTA(精对苯二甲酸)炼化装置后,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较为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稳定,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已占据华东和西部地区5%市场份额。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额28亿元,预计2021年销售额将超过40亿元。

  “由于公司处于成立初始阶段,前期项目整改、原辅料购买等留存大量未抵扣进项税,公司面临较大经营资金压力。”彭颗说,“我们从南充市税务部门宣传中了解到,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范围,我们初步测算,公司预计可享受3000多万元退税资金,将会极大促进企业发展、助推技术升级。”

  彭颗表示,公司将发挥好留抵退税资金的优势,主要用于弥补经营生产资金缺口及后续新项目投入。

  “运输设备、电器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化学纤维都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对国家经济能否健康安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企业不仅可以正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增量留底税款返还,将有效减少企业资金的非生产性占压,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缓解先进制造企业的资金占用量大、周转周期长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鼓励关键产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张依群说。

  “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上,中国扩大了先进制造业企业享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范围,即将原本仅适用于先进制造业的优惠扩大到更大范围的九大类行业。对于企业而言,尽管降低税率等所得税优惠也很有吸引力,但企业需有盈利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在目前环境下,间接税的优惠则更能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陈翰麟表示。

  张依群表示,新型显示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并称“一屏一芯”,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对其进行进口税收优惠支持,可让更多企业实现原有外延粗放型发展向内涵质量型发展升级,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持续性。

  2、年内地方债发行规模逾1.4万亿元 新增债券资金瞄准民生领域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4月21日,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14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9.7%。其中,发行新增地方债券2084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2060亿元,占比85.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受疫情影响,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以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而今年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新增债券资金重点投向在建项目和民生短板领域,而且要在稳增长的同时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因此,今年以来地方债券发行规模有所回落,后续在债务限额之内将会加快发行速度,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规模不及去年同期,主要是今年经济复苏持续,财政政策宽松力度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叠加地方债提前下达额度较去年明显迟缓,导致发行节奏明显变慢。”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一直以来,新增地方债券发行受关注。3月份,财政部提前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3580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务限额5880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77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新增地方债发行2084亿元,其中,发行新增一般债券667亿元,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417亿元。

  今年1月份、2月份各地发行的地方债均是用于“偿还存量政府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分别发行3623.36亿元、557.24亿元;3月份发行地方债4771亿元,其中,发行新增地方债364亿元(250亿元使用2021年提前下达债务限额,114亿元使用2020年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专项债券结转额度),发行再融资债券4407亿元。因此,截至4月21日,发行的2084亿元新增地方债中,有1970亿元使用了2021年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结构明显不同,再融资债券成为主要品种,新增债券发行额明显下降。预计二季度,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会大幅增长。

  从资金投向看,今年以来,新增一般债券投向市政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物流及能源基础设施等;新增专项债券投向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新增债券资金投向更加侧重于民生领域,反映出新增资金要在补短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优先解决民生急需的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市政、教育以及中小企业纾困或银行的风险化解问题。”刘向东表示,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当前急需的问题,同时也要为中长期发展提供空间,通过扩大有效投资获取更多的结构性红利。

  龙小燕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续融资,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这将有利于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既促进经济稳中求进,做好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今年要求新增专项债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等九大领域。鉴于优先投放相对高收益率项目方向以及碳中和等环保政策加码的政策背景,未来新基建、能源项目会得到更多的专项债资金,同时与基础科学相关的基建和项目也有望获得新资金。”陶金说。

  3、一季度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 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财政部21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15亿元,同比增长24.2%。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703亿元,同比增长6.2%,“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一季度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加上PPI涨幅有所扩大。”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

  从税收收入看,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4.8%,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3%。分税种看,一季度,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3.9%,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5.3%,扣除2019年同期增值税税率不可比因素后,增长4%左右。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8.5%、12.7%,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为-0.9%、-1.7%,接近回升至疫情前水平。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3.1%,除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外,还与股权等财产转让收入和股息红利收入增长有关。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增长68.2%、40.5%,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4.6%、23.6%,主要受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等带动。

  从非税收入看,一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0.7%。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增值税、消费税恢复性增长带动,随之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恢复性增长28.1%(与2019年相比增长7%)带动专项收入增长30.6%,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8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全国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3.8%,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一季度,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7%,比重比去年全年(15.6%)降低0.9个百分点,也比去年一季度降低0.4个百分点。

  从财政支出看,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2%,“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3.8%、8.3%、6.1%。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同比下降6.9%,扣除去年同期铁路运输支出不可比因素后下降2.6%,体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1%,主要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部分项目支出进度放缓,基数较低。

  4、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3000万千瓦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

  5、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2亿剂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1日就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亿剂次。针对近期群众反映第二剂次预约难的情况,国家为各省份调配供应疫苗时,已充分考虑如期接种第二剂次的需求量。各地要做好精准调配,确保第二剂次接种在8周内完成,避免出现打了上针没有下针的情况。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连续8周上升,其中上周新增526万例,为疫情发生以来单周最高,病毒继续出现新的变种。他表示,在坚持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介绍,当前国内新冠疫苗接种主要围绕两个重点来开展:一是重点地区。优先确保疫情发生风险高的口岸城市、边境地区、大中城市,以及既往发生过聚集性疫情的重点地区推进接种工作。二是重点人群。包括冷链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及教职工、大型商超服务人员和保障社会运转的交通、物流、福利机构相关人员等重点人群。

  崔钢介绍,为做好相关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卫生健康、教育、民政、交通、铁路、民航、住建、文旅、市场监管、国资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涉及本行业的接种工作都作出了明确部署,力争按期实现新冠疫苗应接尽接。“目前,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加速病毒变异”的传言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表示,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mRNA病毒的变异基础是病毒持续复制”,邵一鸣说,从这个意义上看,要阻断病毒流行需要两大措施,即公共卫生措施和使用疫苗。“疫苗可以阻断病毒传播,病毒不传播就不能复制,不能复制就不会产生更多变异株,这种情况下,疫苗可起到正向作用,不会促进更多变异株出现。”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