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内财经早间看点

华讯活性炭网综合
2021-06-23
阅读次数:424
阅读字体 【

  1、LPR14个月“按兵不动” 多地房贷利率分化明显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连续14个月不变,但多个城市个人房贷利率却普遍上行。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地房贷利率水平分化现象明显,部分地区房贷利率与全国房贷平均利率基本持平,但多个城市近期连续上调房贷利率,甚至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多次跳涨。个别地区首套房贷款利率的加点已经达到195个BP。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部金融环境确实有收紧的现象,具体到房贷领域,房贷集中度管控和额度收紧,都会使得房贷利率上升。对于区域分化的情况来说,也和房地产的调控或各地的房价走势有关。至少一些地方过去楼市交易不旺,额度也宽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等依然是有可能的。

  多个城市房贷利率上调

  6月21日,央行公布的最新一期LPR显示,与房贷挂钩的5年期以上LPR持平为4.65%,5年期以上LPR已经连续14个月“原地踏步”。虽然LPR连续多月未动,但是房贷利率近期却不断上行。

  “首要原因是房地产价格上行,导致房贷需求井喷;其次是房贷供需不平衡,在政策上有两条红线,房贷和房地产企业信贷不能超过信贷投放的占比额度,使得房地产按揭的额度受限,在此影响下,房贷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代表信贷资金价格的利率就出现了上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地房贷利率上调的原因主要是楼市成交太火热,对贷款需求量太大,使得房贷额度不够。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6月份《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简报》显示,72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2%,二套利率为5.77%,分别较5月份上浮5个基点、4个基点。6月份72城房贷平均放款周期为50天,较上月延长2天。

  具体来看,6月份有四成城市房贷利率上浮,长三角区域房贷加息幅度较大。在贝壳研究院监测的6月份72个重点城市中,28个城市房利率发生变化,其中24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上浮,22个城市二套利率上浮,18个城市首套、二套利率均提高。其中长三角区域购房首套、二套利率分别提高11个基点和10个基点。

  房贷利率调整区域分化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房贷利率水平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地区房贷利率“破6”,其中,惠州房贷利率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属于高位。惠州市某国有大行员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该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为6.6%(即5年期LPR+195个BP),二套房贷款利率为7%左右。

  据记者了解,有的城市房贷利率在一个月内连涨多次。例如,杭州部分国有银行近期房贷利率连续多次上调。“6月份以来,房贷利率已经上调了三次。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二套房贷款利率上调之后分别为5.6%、5.7%。”杭州市某国有大行个贷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还有部分地区房贷利率与全国房贷平均利率基本持平。与广州、深圳不同,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在房贷利率方面显得更加平稳。

  “房贷利率近期一直保持平稳,目前房贷利率均按照监管规定执行首套房利率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5个基点(5.2%),二套房利率LPR+105个基点(5.7%)。”一位国有大行的个贷经理对记者表示。《证券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地区多家银行,得到的回复均是“与去年保持相同水平,房贷利率没有变化”。

  对于各地房贷利率水平产生分化的现象,张大伟认为,成交量没有太大变化的区域,利率就相对平稳。利率变化大的区域基本集中在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基本没变。从今年1—5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的情况来看,东部区域房地产销售额暴涨了61%,而东北和西部上涨了20%—30%。

  “有些区域房贷利率远高于其他地区,是与这些区域的房地产需求水平挂钩,部分城市存在限购限贷,房贷市场无法打开;而另一些区域,房贷限制较少,但额度远远不足,所以出现了区域性分化。”盘和林称。

  除了房贷利率持续走高之外,多个城市的银行出现二手房贷业务排队、放款周期延长的现象,甚至一些城市部分银行因贷款额度受限而停止办理一手房和二手房贷款业务。

  杭州市某国有大行个贷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下半年贷款额度更为紧张,目前二手房的放款周期最少三个月。”

  “由于额度紧张,一手房、二手房的房贷业务均已经暂停。”南京市某国有大行的个贷经理对记者表示。

  对于未来房贷利率走势,张大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看,信贷逐渐回归常态肯定是趋势,2020年的低利率应该是非常态,所以利率上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是趋势,但波动幅度不会大。大部分城市还是平稳为主,只有少数成交量爆发的城市,利率会明显上涨。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预计下半年住房信贷继续收紧,二手房市场呈现量降价稳的走势。

  2、五部门明确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为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明确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为5000元以上。

  《意见》明确,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以至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

  “各类企业可采用举办培训班、集训班等形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培训评价规范开展相应职业培训。

  《意见》指出,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位负责人介绍,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学徒奖学金、师带徒津贴(授课费、课时费),制定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认定优惠政策,畅通企业间流通渠道。

  《意见》要求,要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制度,加强考核评价,推动企业全面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广泛动员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职工积极参与学徒制培训,扩大覆盖面和提高质量。

  据悉,自2018年起,人社、财政两部门在30个省区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要求3年培训100万新型学徒。2019~2020年,企业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超80万人。

  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下半场 配套政策或升级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进入6月下旬,这轮以三年为限的国企改革迎来向下半场过渡的重要时间节点。“对照年底前完成70%任务的硬指标,要倒排工期、跑表计时,在加快进度的同时确保改革质量。”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强调。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到,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步入下半场,多项改革将迎来冲刺期。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央企业发展规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推进国企上市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有望升级。

  6月22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北京市国资委和全国工商联经济部指导,北京产权交易所承办的“2021年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推介会”在京举办。286个混改及央企民企协同发展项目集中亮相,拟募集资金逾1200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占比超过50%。

  混改蹄疾行稳

  作为国企改革“突破口”,混改挂上“加速挡”。

  央企层面,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近日表示,中车集团扎实推进混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业务,重点是在保证股权不低于51%的前提下,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和战略投资者。

  “截至目前,在中粮集团所属的17家专业化公司中,已有12家通过不同形式引入外部资本完成混改或实现股权多元化。”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透露。

  此外,鞍钢集团混改进一步提速,2020年集团推动工程技术公司、矿业设计院等9家企业完成混改,混改企业占比提高6.8%。

  地方国企混改亦驶入快车道。广东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广东省将出台省属企业混改操作指引和省属二级企业混改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混改总体方向、关键环节和操作步骤,积极推进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实施混改。

  《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已印发实施,将向战略投资者释放合适的股权比例,让战略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上有份量、在治理结构上有话语权,真正发挥“战略”的作用。

  在6月22日召开的“2021年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推介会”上,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达140余项。重点领域混改试点企业、“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分别为22家、26家和18家。

  “近期,国资委正在就加强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化管控进行调研。”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混改要以差异化管控为突破口,推动混改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三项制度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国企混改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混’完之后如何‘改’成为国企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问题。”知本咨询国企混改研究院研究员王娜表示,中央层面国企改革政策应更加凸显国企的“改”,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混改、完善国企公司治理、市场化机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等。

  上市提速加力

  国企改革提速加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疑是重要平台。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A股市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为28.14%,市值占比为43.07%。

  6月,作为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和首批重要领域混改试点企业——东航物流在上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航空混改第一股”。5月,电气风电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企分拆上市的成功案例。此外,中化能源成为国企改革“双百企业”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募资额最大企业,目前已申请在主板上市。

  从地方看,东部地区国企上市快马加鞭。例如,上海市国资委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采取IPO、借壳、重组、分拆等方式,加快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西部地区国企在拥抱资本市场方面亮点频现。例如,宁夏国资委与宁夏证监局近期签署的《推动提高宁夏国有上市公司质量合作备忘录》提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共同培育拟上市国有企业资源,加大对“九大重点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宁夏国有上市企业资源库,并做好辅导监管工作。

  推动国企优质资产上市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日,国资委召开的全国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发展质量和市场表现,将上市公司打造成发展领头雁、创新领跑者,做资本市场诚信经营、责任担当的表率。要积极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继续推动更多优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利润分别占央企整体的67%和88%,资本市场有力地支持了国企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近日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排头兵,要借助资本市场,做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发展,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更好发展。

  重组酝酿新突破

  积极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亦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头戏之一。

  例如,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将集团总部整合与核心主业重组一体设计、同步推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表示,通过重塑产业版图,集团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以航运、港口、物流为三大核心主业,航运金融、装备制造、增值服务、数字化创新为辅助的“3+4”产业集群新格局,增强全产业链经营优势。

  目前,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重组已落地,中国普天与中国电科、中国宝武和太钢集团、鞍钢和本钢的重组也正加速推进。

  从地方来看,广东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正研究起草“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规划,开展专业化整合专项行动,完成第一批招投标、建筑关联、清洁能源、电子制造、汽贸、民爆、固废危废七大板块省属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作,启动第二批省属企业二三级专业化整合。

  近日,海南省印发《海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提出,省属企业率先进行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突出主责主业,提高核心业务集中度,每家省属企业主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每个主业营收和利润应分别达到企业营收总额、利润总额的25%以上。

  《“十四五”中央企业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将印发实施。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认为,国资委今年将推进钢铁、信息等领域央企重组调整,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开展并购工作。在油气管网、医疗健康、钢铁煤炭等领域也会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此外,国企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产业将进一步提速,将国有资本优化到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化’等企业合并重组,为后续国企重组提供了宝贵经验,还会有更多国企加入到合并重组的队伍中来,以崭新面貌和强大实力展开国际市场竞争。”一位国资专家表示,聚焦“十四五”阶段性任务,国企改革正乘风破浪,开启新征程。

  4、政策连发 自贸港制造业发展迎新机遇

  海南制造业发展正在迎来密集政策支持。《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期以来,关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多个重要文件都强调大力发展制造业,海南省政府也接连表态要把制造业提质增效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在主要工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业态,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分析指出,这些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描绘了自由贸易港制造业发展蓝图,随着政策实施细则的落地,海南制造业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珠宝加工制造、游艇维修、制剂类生物医药制造……近日,海南省工信厅发布一份论证报告,全面梳理并深度分析了自贸港背景下的20个制造业发展前景,为企业提供投资指南。记者获悉,包括新能源汽车、芯片等在内的第二批产业清单也正在加紧赶制。

  分析认为,这是海南释放的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明确信号。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制造业一直没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面推进,海南已经将制造业纳入鼓励发展的范畴。

  这在海南的多个政策文件中都有所体现。今年1月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中,制造业以27条占据目录最多条目。自2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也进一步放宽制造业准入,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2022年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提前实施,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汽车产业率先开放。

  5月17日,海南省发布关于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明确了2021年至2023年三年投资新政策,提出把制造业提质增效、稳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方案明确,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投资质量,主动调整投资结构,切实提高“3+1+1”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在投资中的占比。高质量投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平台,建成2-3个千亿级和5-7个百亿级重大产业平台,带动形成若干创新要素集聚、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李冠涛说,制造业一直是海南省产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创新能力不强、拳头产业不多,升级空间较大。为把全省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海南将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定安塔岭工业园、儋州木棠工业园等园区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航空器、机器人、海工装备、游艇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业态,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提出发展制造业,重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方案明确,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在海南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省内企业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生态;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贸港的发展,长远看要让现代科技、现代服务业成为发挥海南区位优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短期内还是要补上制造业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课,尤其要将高端制造业和特色产业摆在更加基础的地位。

  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海南也在迅速细化举措,加强可操作性。上述海南省工信厅的论证报告,以大量案例梳理展现了海南自贸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商机。海南省工信厅产业发展处处长沈君表示,首期报告耗时2个多月形成,按加工增值、免税加工、非禁即入等政策组合,筛选出第一批肉类进口加工、珠宝加工制造、游艇维修等20个海南可以发展的行业清单,还将推出后续批次产业清单。

  业内人士表示,海南自贸港提出的加工增值政策、零关税政策等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及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将释放先进制造业的巨大潜能。

  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说,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做好加工增值的文章,通过“零关税”和加工增值政策叠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扶持低碳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切实发挥制造业对夯实产业基础、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作用。

  朱克力指出,目前海南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制造业,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都在进一步增强。在他看来,海南发展制造业,一方面可运用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利好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吸引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和资本;另一方面可化弊为利,基于本身产业转型历史包袱小的优势,轻装上阵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重点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低碳制造业和新型互联网等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制造能力不断升级中塑造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助推自贸港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展翼腾飞。

  5、释放市场活力 科创板创业板优化重组审核机制

  提高审核效率,释放并购重组市场活力,监管又出新举措。

  6月22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科创板、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审核标准(简称“重组审核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重组审核标准有3项主要内容,包括重组标的资产行业定位要求、分类审核安排、重组申请否决后的处理措施。

  业内人士表示,重组审核标准的发布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科创板、创业板重组审核标准,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也表明两板正在持续践行探索使命、优化基础制度,助力注册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科创板推出“小额快速”审核机制

  根据并购重组项目情况的不同,科创板规定了两种不同的审核程序。

  一种是“小额快速”程序。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符合科创板相关规定情形的,可以适用“小额快速”审核机制,上交所受理后不再进行审核问询,直接出具审核报告,并提交科创板并购重组委审议。

  另一种是一般程序。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除属于“小额快速”审核情形外,均适用一般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并购重组区别于主板,不再引入分道审核机制。按照收到科创公司受理先后顺序“按序审核”,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第43条里已明确规定,上交所审核相关申请文件时,可以根据科创公司的日常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和诚信状况以及独立财务顾问、证券服务机构的执业能力和执业质量,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组交易类型,减少审核问询的轮次、问题数量,优化审核内容,提高审核效率。

  创业板开辟“快速审核通道”

  创业板重组审核标准明确,创业板重组分类审核机制分为两类,包括快速审核机制与小额快速审核机制。

  对于快速审核机制,创业板重组审核标准提出,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后,各相关单位启动对此次重组的分类评价。对于经评价进入快速审核通道的项目,申请文件受理后,深交所重组审核机构将减少审核问询轮次、问题数量。

  具体而言,分类评价包括四项内容。其一,上市公司最近两年信息披露工作考核结果均为A的,列入快速审核类,但最近三年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等情形除外。

  其二,独立财务顾问的执业能力和执业质量评价结果为A的列入快速审核类。

  其三,重组项目属于《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上市类第1号》1-12中所列行业产业,且交易类型为上市公司同行业或上下游并购的,列入快速审核类,但构成重组上市的除外。

  最后,上市公司重组分类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当所有分项评价结果均为快速审核类时,项目进入快速审核通道。

  重点规范标的资产行业定位

  重大资产重组是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事项,重组标的质量常牵动市场神经。此次,科创板、创业板重组审核标准对标的资产行业定位相关事项进行重点规范,明确独立财务顾问在执业中应对标的资产所处行业进行核查把关。

  重组审核标准指出,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或者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标的资产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所属行业应当与上市公司处于同行业或者上下游,且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创业板重组上市标的资产应当属于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相关标准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要求保持一致。

  科创板、创业板的重组审核标准还对重组申请被否后如何处置予以明确。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应当在并购重组委审议不通过、收到交易所终止审核决定或者证监会不予注册的决定后次一交易日就该结果予以公告。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在收到交易所终止审核决定或者证监会不予注册的决定后10日内,就是否修改或终止本次重组方案做出决议并予以公告;决定终止方案的,应当在以上董事会的公告中明确向投资者说明,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准备重新上报的,应当在以上董事会公告中明确说明重新上报的原因、计划等。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