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成考验 21%城市尚无规范垃圾处理设施

新华社
2014-02-27
阅读次数:479
阅读字体 【

 

  近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有138个城市没有规范垃圾处理设施,占城市总数的21%。与此同时,现有设施超负荷运行情况非常普遍。

  据悉,这些城市多处于中西部边缘,基本属于中小城市,没有符合规范条件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方式基本属于简单填埋。

  一方面是设施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却是持续增加的垃圾清运量。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2010年增长了13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形势不容乐观,“垃圾围城”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新华社记者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调研发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设施选址难。长期以来一些城市政府普遍对生活垃圾处理问题重视不够,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没有做到预先规划,设施用地不能保证正常供给。

  其次,新建设施落地难。近年来,由于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现有设施运营水平不高和“邻避”现象,反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反对建立焚烧生活垃圾设施事件,导致许多已经规划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法落地,甚至影响到部分已建成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三,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中央资金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但缺口仍很大,地方财政投入更显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配套。

  根据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开展了大量工作。2012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45亿吨/年,无害化处理率84.8%。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2014年政府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采取措施督促没有规范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尽快形成处理能力,已有规范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要加快形成备用处理能力。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测算,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垃圾围城”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垃圾围城”六大焦点透视

  ——专访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杜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垃圾围城”愈发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垃圾处理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么看待垃圾焚烧?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垃圾围城”能否得到缓解?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问:怎么看“垃圾围城”现象?

  答:在我们看来,“垃圾围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当前垃圾处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2011年增长700万吨,增长速度有增无减,总量很大。超负荷运转也大大缩短了垃圾处理场的寿命,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运用综合手段,全面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一意见是垃圾处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依靠各级政府认真落实。

  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产生量的增长

  问:“垃圾围城”现象能否得到缓解?能否给出一个时间表?

  答: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我们受住房建设部委托,承接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级评定活动,累计有490座填埋场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约占全国填埋场总数的84%。

  尽管垃圾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目前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据我们所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达到2636亿元,新建处理能力39万吨/日。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每日,比2011年提高了9%,无害化处理率84.8%,比2011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是能够明显缓解的。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标准,制定健全规范,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监管;企业要高标准运行,把握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和监督,大家都朝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焚烧技术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问:目前,一些城市大量建设垃圾焚烧厂,而一些群众反对在周边建设,究竟应该怎样看焚烧这种处理方式?

  答: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填埋比例偏高,焚烧比例较低。填埋为主,意味着要不断占用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已没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烧技术是当前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焚烧处理方式已经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技术成熟。我国从198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经过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关,已经基本掌握国外主流的焚烧技术,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从目前已经建设运行的设施来看,去年检查的54座炉排炉型焚烧厂全部通过了无害化评定,其中评定为A级以上的占93%,是可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占全国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东部地区要达到48%以上。今后,焚烧处理将在我国垃圾处理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可知、可防、可控

  问: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如何处理?

  答:二噁英是可知、可防、可控的,它的主要来源不是生活垃圾焚烧,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是减少生成的根本,同时可以通过布袋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二噁英的排放。而规范的焚烧设施建设运行,实际上是大大削减了二噁英排放。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较健全的建设、运行、维护、评价标准,国内外的排放标准都是安全的。我们不可能最终消灭二噁英,但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环境、经济、人体健康风险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二噁英的排放。

  垃圾分类开始起步

  问:尽管一些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从全国来看,垃圾分类进行得如何?

  答: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各方普遍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工作,要从每个家庭、社区和单位做起,减量分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和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紧密相关,现阶段应着重考虑设施建设和源头减量。

  垃圾分类推进五大难点

  问:您刚才提到垃圾分类工作开始起步,推进这项工作主要难在哪?

  答:一是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一致,大家普遍有了认识,但路径、技术路线还不是非常清晰,我们的“拾荒大军”和废品回收体系已经把垃圾总量的20%至30%回收了。

  二是分类意识变成自觉行动还需要时间。由于垃圾分类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专门分类反而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多数人都会把垃圾分类的行为无限期延迟,理由有很多,诸如不理解垃圾如何分类、没有时间、垃圾后端不配套而缺乏信心等。

  三是缺乏垃圾分类的协作机制。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垃圾分类工作单靠一个部门完成难度很大。

  四是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配套支持,资金缺乏保障,很多城市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后,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处理处置设施配套较困难,导致垃圾分类后又集中运输和处理处置,使居民的分类收集热情大大受挫。

  五是缺乏约束机制。由于垃圾分类还未形成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公众垃圾不分类的行为,除了监督和规劝,找不到其他更有效和有力的措施。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就垃圾处理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相信垃圾分类工作将会有大的进展。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