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务公司近半数亏损 国际水务巨头蜂拥而入

中国青年报
2008-07-18
阅读次数:1636
阅读字体 【

    
    外国人参与经营的供水能力将达两成;政策风险成盘活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

   国际水务巨头蜂拥而入 

    在中国,废水处理正成为一个巨大的充满商机的市场。

    据国际水环境咨询公司专家黄启荣介绍,北京申奥成功后,政府感到许多事情有些“来不及”了。到2008年,饮用水、污水治理、中水利用、城市管网建设……都要达到新的标准,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其中,包括民营资本或外资。

    在上海化工区91.9亿美元的总投资中,用于环保的投资占到11.7%。“用的水多,污水就多,城市飞快地扩大规模,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生活越来越讲究,方方面面都要用更多的水,污水量增加得有多快,谁都很难预料。”黄启荣说,在这种情况下,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国外水务公司自信能以其尖端技术赢得丰厚利润。而国内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量工业客户正是这个利润的基础。

    国内水务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吸引着诸多国外水务行业巨头的加入。

    法国苏伊士正在参与上海市北自来水管网项目的竞标;上海化工区已与苏伊士公司签下50年的水务服务合同,苏伊士投资8657万美元成立上海化工区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处理所有用户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活跃在上海水务市场的还有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它与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合资经营的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目前运营良好。

    在成都,威立雅水务集团与日本的丸红株式会社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成功地运营向全市320万市民供水的全自动化生产的自来水厂。

    预计到今年下半年,外国人参与经营的供水能力将达到20%。

    上海水务局官员表示,水务行业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应该是水务市场改革的方向。水务等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市场的开放度今后将会越来越大。

    全国水务公司近半数亏损

    相对稳定、低风险和高额回报是外资内资看好中国水务市场的主要原因。然而,一个难解的问题是,在我国水资源高度稀缺、污水处理需求巨大的同时,水务公司又普遍亏损。

    据了解,目前我国水务产业普遍处于从亏损到微利的过渡期。2004年全国水务公司的亏损面超过50%。水价过低则被许多人认为是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发展的瓶颈。

    “问题出在水价上。许多大城市的水务公司与政府的博弈一直在进行。”一位业内人士说。

    有人提出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不是市政公用事业,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水务市场。也有人认为水务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正如水资源专家马军所说,这个争论不仅在国内,全世界都存在。不过他认为,完全意义上的水市场对中国并不合适。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水务这类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也有明显的政策倾斜,不搞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

    “水价绝不是自由竞争的价格,水是政府定价,要考虑公益性,当然现在更注重价格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水价在逐步提高。”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的这句答记者问,应当是官方的权威回答。

    水价格不能完全放开,那么撬动水企业活力的还有别的杠杆吗?

    在向320万市民供应饮用水的成都市第6水厂B厂,记者参观了从水源引入管道到经严格处理后可饮用的清水进入自来水管网的全部流程。整个生产过程仅有3名员工,全部是电脑监控。这是一个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经营的水厂,得到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供水4年来一直在成功运营。

    按招标时的协议,该厂运营18年后,将移交给成都市政府。 


   仅有资金技术未必能解决中国水问题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的水务市场容量很大,无论新建还是存量资产,中国现在大约是3000多亿元,如果加上存量应该上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商机当然会吸引不少投资者,但是水务是投入大、回报慢的行业,投资者要谨慎进入。

    在成都,记者得知现在运营良好的第6水厂B厂也曾面临卖水“危机”。

    成都市包括B厂在内的3家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138万吨/日,但前两年全市仅有100万吨需求量。供水量是政府与水厂签订的,而BOT的国际规则是“照付不议”。在B厂运营的18年里,B厂要按协议日供40万吨饮用水,自来水公司则要按协议一分不少地买下这些水。

    “当时,政府感到承受不了,想改合同。”B厂运行维护部经理钟华介绍,经过充分沟通,政府决定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水务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例如关闭市内一些企业和院校的自备水源(井),这样既减轻了地下水位下降的压力,又开发出更多用户。政府还针对耗水大的行业制订了不同价位的水价,既保证了市民日常生活用水不增加负担,又实行了节水政策。“今年,成都市自来水消费已达到120万吨。”钟华说,这样不仅保住了BOT项目,实践了当初的承诺,也为吸引新的资本进入水务市场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

    黄启荣说,中国的水业开放,引入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给予特许经营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是各地政府了解了现代水务市场管理经营的模式和规则,能从根本上破解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供水排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课题。

    “现在看来,不光是老百姓不明白,参与决策的政府官员也不大清楚。”他解释说,一些政府官员仅仅以为搞一个BOT项目,是通过国际招标引资,某某公司拿来钱,政府把水资源或煤炭、公路、大型工程给你,把钱套活,再去干点什么。如果仅有这种想法,搞得不好只会使国有资产流失。

    他认为,BOT方式在世界上运行几十年,成功的关键是政府首先要把从建设、运营到移交这二三十年间的风险、市场需求量、财务成本、回报率等算清楚。而一些BOT项目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签协议时没有经验,又不好好准备,这一届政府引进了资金就有业绩,几年后发现漏洞,也是下一届政府的事了,于是改政策,甚至撕毁协议,使投资者损失很大。

    “过去以为水卖出去就能赚钱,现在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黄启荣说,需要学习、研究的东西很多。不要简单地否定哪一种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水务行业发展很慢,特别是污水、中水的处理技术、运营方式更是远远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迫切需要有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推进,也需要各种社会资金支持。

    马军说,即使仍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企业,也需要接纳多元化市场投资。现在外资内资积极涌入,究竟能否带来水务市场持续发展?难题留给了政府——能否进行有效调控和监管,规范水务市场的竞争秩序。这个题答不好,有资金有技术也不行。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落后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近年来,BOT、托管运营、供排水一体化等模式在一些大城市展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还得不到外资或民营资本的响应。

    业内人士指出,水务行业,特别是污水治理投资期长、沉淀性强、收益率不高。因此,减少其政策性风险、解决投资回报太少的问题,就是我国水务市场发展的关键。

Copyright © 2000-2014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7906号-4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01号  站长统计
电话:138 7885 8538 传真:0771-5553302
邮箱:ac@active-carbons.com